style

湖南科技学院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简况

一、 历史沿革

本专业是学校传统优势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世纪

70年代初零陵地区中学师资班和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中文专业,历经专科(1973-2000)、本科(2000年至今,其中2000、2001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专本沟通本科班)。涌现出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师,如龙震球、唐朝阔、何书置、杜方智、王田葵、胡宗健,其中龙震球与马极高、羊春秋先生一道被称为湖南古代文学“三巨头”。胡宗健教授则是八、九十代年全国知名文学评论家,直接提出了“文坛湘军”的概念。

二、 特色优势

本专业为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校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湖南

省一流专业建设单位。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学术型硕士点建设单位和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历史上曾获教育部教学成果特等奖(唐朝阔)。近几年先后获校级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古代文学》《外国文学》2门省级精品课程,古代文学、外国文学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一个省级优秀教研室。

三、 专业定位

一是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创造条件申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语文教育硕士点。二是专业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辐射全国,面向地方中小学语文教育培养优秀教师,面向地方基层培养语言文字工作或文化传播、文化创意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义务教育教师、教育工作者,及其他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或文化传播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力争建设成为全省或全国同类学院中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一流专业。

四、 办学措施

1. 构建够用、适宜、应用、科学,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专

业通识+专业主攻+良好人文素养+较强能力+复合型+个性化” 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设计专业能力达标或过关培养制度,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将汉

语言文学专业分为专业基本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师范方向为教学能力、非师范为信息处理与调研能力)三大核心能力板块。专业能力包括文学鉴赏力、文学批评力、语言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包括策划与说服能力,创意写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能力等。

3. 实施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测评内容

包括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素质能力三个方面。思想品德主要评估学生的政治表现、法纪观念和道德修养;专业学习主要评估学生专业学习实习成绩、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情况;素质能力主要评估学生“听、说、读、写、练”的表现及成绩。

五、 教学成果

1.促进了教育教学理念变革,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摒弃水课,建设金课渐成趋势,形成了以激发思维、提升能力为主的教学改革课堂。专业教师近三年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立项省部级教改课题10余项,修订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次,主编教材2部,获首届优秀教学质量奖。

2.形成了“课堂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

教学模式。三年来,学生立项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项目14项,“创意写作坊”“卓越教师精英班”,“经典阅读会”参与学生每年达 200余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师范生技能竞赛、大学生写作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在校学生出版长篇小说4部,散文、诗歌集5部。

4. 构建专兼结合的知识体系,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较

好地处理了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知识体系“专”与“兼”的关系。

六、 师资队伍及水平

本专业目前专任教师38人,博士18人,正高15人,副高19人。

121工程人才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双师双能型教师4人。近三年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较高水平代表性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 篇以上,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8 项,其中国家级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0 项。

七、 毕业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2018届毕业生共计624人,升学30人,

95%被国家985、211学校录取。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70%从事教师工作,主要在教育行业,所在地区为县市级、乡镇居多,用人单位如祁阳师范学校,道县二中等。10%的学生从事秘书、行政助理、行政专员、策划编辑等工作,一、二三、四线城市均有分布。真正实现了为面向地方中小学语文教育培养优秀教师,面向地方基层培养语言文字工作或文化传播、文化创意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目标。

八、 进一步办学设想

一流的专业必须有一流的教学,有一流的师资,我们将以提升教

师队伍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为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三多三提高”(即多提问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多讨论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多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专业能力过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系列读书会+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特色班+省校竞赛的有机配合,坚持课内课外双轮驱动,多点发力,构建自己的特色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以使学生培养目标多快好省的达成。